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on line 1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 - 宝芝林网上药店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

关键字: 亮菌口服溶液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

时间: 2015-03-13 16:29:06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比较复杂,除并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1.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肝炎病毒(特别是HCV)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并诱发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关节炎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人员用直接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了48例HCV患者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抗体,阳性率达66%(以抗GPⅢa为主),抗病毒治疗后抗体减少或消失。这表明HCV与抗血小板膜GP抗体的产生直接相关。

有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发现,HCV能与血小板膜CD81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新的抗原,机体产生的抗HCV-CD81复合物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此外,Zhang等通过噬菌体展示肽库扫描技术发现HCV的coreenvelope1结构与血小板GPⅢa的49-66氨基酸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HCV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与coreenvelope1高亲和性结合。

他们在动物实验中证实,NZB/WFI小鼠在注射重组coreenvelope1蛋白后产生了相应抗体,同时发生血小板减少。这说明HCV的coreenvelope1通过与血小板GPllla49-66的类似结构,产生抗血小板的交叉抗体,引起血小板减少。

2.肝炎病毒对骨髓的抑制:研究人员在慢性HCV感染者的骨髓体外短期巨核前体细胞培养中发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受到抑制,且抑制程度与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清TPO水平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60%的HCV感染者有血小板减少,而阴性者仅35%有血小板减少,这表明HCV与血小板减少直接有关。

3.脾功能亢进:慢性肝炎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在合并肝硬化时更为显著。门脉高压所致的脾脏淤血是脾脏肿大的主要原因。大量血小板在脾脏淤滞,同时脾功能亢进时单核一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吞噬血小板能力增强。肝炎患者的脾脏大小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往往呈负相关。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脾功能亢进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有些患者无明显脾肿大,而大约1/3脾肿大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部分患者在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也未能恢复正常,因此脾肿大并不是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唯一原因。

4.TPO合成减少:TPO主要由肝细胞合成。TPO通过与骨髓巨核细胞系的TPO受体(c-Mp1)结合,促进巨核细胞的生长、成熟以及血小板生成。肝细胞合成TPO减少导致了外周血血小板的减少。在肝脏破坏或肝细胞功能受损时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并与肝脏受损程度相关。

研究人员对HCV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在血小板轻度减少时以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为主,而血小板严重减少往往是由于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与骨髓巨核细胞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肝酶水平、病毒负荷以及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亮菌口服溶液同类产品 更多>>
亮菌口服溶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