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on line 1
 Nature子刊:癌症放射免疫疗法迎来“希望” - 宝芝林网上药店

Nature子刊:癌症放射免疫疗法迎来“希望”

关键字:

时间: 2016-10-12 00:35:01

最近,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LANL)等机构的科研人员采用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分子动力学密度泛函理论,成功地解析了Ac在浓盐酸溶液中的螯合形态,为研究Ac在多种条件下的化学行为提供了基础,并为将Ac应用于靶向α粒子疗法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放射免疫疗法(RIT)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类“靶向”放疗手段。它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结合到靶向特定肿瘤的单克隆抗体上,从而专一性地杀伤肿瘤,并尽量少得伤及健康组织。目前,已有两种这样的疗法被美国FDA批准,即通过CD20靶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并通过钇-90(Y-90)和碘-131(I-131)的β衰变杀伤癌细胞的Zevalin和Bexxar两种药物。

尽管在治疗像NHL这种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突破,然而基于β衰变的RIT在应对实体瘤上却几乎无能为力。这很可能是因为产生自由电子的β衰变所释放的能量通常会辐射到较远的距离,可达数毫米,从而不能集中杀伤抗体所在病灶处的肿瘤实体,反而会伤及周围的健康组织。

相比之下,基于α衰变的放射免疫疗法,即靶向α粒子疗法(TAT)则有着明显优势。α粒子(氦-4原子核)具有比自由电子大得多的冲击力,因此所造成的癌细胞DNA损伤也更难被修复。更重要的是,由于α粒子的穿透力相对较弱,因此其释放的能量只会辐射到周围70-100微米的范围,便可对肿瘤实体造成集中的杀伤效果。

▲基于α和β衰变的放射免疫疗法对比(图片来源:《Nature》)

锕-225(Ac-225)是一个十分有潜力、可应用于靶向α粒子疗法的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为10天,每次衰变时可同时释放4个α粒子,然后变成稳定的铋(Bi)元素。要想将Ac-225开发成可行的疗法,则需要找到合适的靶向载体,将这一具有高强度放射性的同位素螯合起来,以免其在递送过程中“开溜”而伤及健康组织。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Ac的化学性质。

▲Ac-225的α衰变机理(图片来源:《Nature》)

然而,由于高度的放射性及元素本身的稀缺性,人们对于Ac的了解一直十分不足,只能通过其他锕系和镧系元素已知的性质推断。通常,同样常以+3价离子形态存在的锕系元素镅(Am)被用来推测Ac的化学性质。不过,这种推断可能未必准确。

最近,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LANL)等机构的科研人员采用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分子动力学密度泛函理论(molecular dynamic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成功地解析了Ac在浓盐酸溶液中的螯合形态,为研究Ac在多种条件下的化学行为提供了基础,并为将Ac应用于靶向α粒子疗法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这一成果发表在了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三价镧系元素离子半径比较(图片来源:《Nature》)

结果显示,在浓度为11M的盐酸溶液中,Ac3+离子平均结合有大约3个Cl-离子和6个水分子,与二者间的距离分别为2.95和2.59埃;而Am3+离子则结合有大约1个Cl-离子和8个水分子。显然,两种元素在螯合性质上有着显着的差异。

“我们的研究显示,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将改变我们设计Ac配体的基本思路,”文章的第一作者Maryline Ferrier博士说道:“我们正在收集更多的基础性数据,以帮助了解Ac的化学行为。”

参考资料:

[1] Spectroscopic and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actinium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 The Potential and Hurdles of Targeted Alpha Therapy – Clinical Trials and Beyond

[3] Dosimetric Studies of Anti-CD20 Labeled With Therapeutic Radionuclides at IPEN/CNEN-SP

[4] Isotope research opens new possibilities for cancer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