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se error: syntax error, unexpected end of file in on line 1
 神药不神!从阿达木单抗国内表现低迷看药品估值模型 - 宝芝林网上药店

神药不神!从阿达木单抗国内表现低迷看药品估值模型

关键字: 阿达 估值 模型

时间: 2016-12-31 10:05:01



每次提到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特别是“修美乐”的大名,难免碰到几个当场手舞足蹈的亲,嘴里蹦出诸如“很牛的产品”、“销售额全球居首”、“仿制这样的产品有前途”的呓语。

当然,修美乐全球销量神奇那是铁一样的事实,我不否认。但俺研究的是中国本土市场,我觉得在中国还是换个说法比较好,因为这又是一个典型“国际鲜花变国内牛粪”的故事!



 

第一,没钱

2013年,三大抗TNF药物在国内的总销售额是7.08亿元,其中依那西普5.0亿元,英夫利昔单抗1.7亿元,阿达木单抗3500万元。2015年,阿达木单抗在中国只卖掉4700多支,销售额总计3600多万元。不论金额还是数量,相比2013年基本没增长,所以2013年画的图还可以继续用,没毛病。

2013年抗TNF大分子药物市场份额(金额)




第二,没量

有市场经验的朋友应该能理解,真正惊悚的是这个图。因为这是发货量,每个疗程药水用量背后就是一个患者,偌大市场只有千余个患者用了阿达木单抗,且近几年都是这样!

2013年抗TNF大分子药物市场份额(数量)



 

一年只有千余号患者,会导致很多问题,

为了维持利润,药品单价必须超级高。

协同效应根本无从谈起。

市场局限在几个点甚至一两个医院上。

事业部出于自身利益,不敢直接挑战上述问题,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

最后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自然销量品种。

第三,没未来

有朋友激动地说了:“不对!我可以把阿达木单抗仿制出来以后大幅度降价,在“单价*销售数量=销售总额”这个公式中,降低单价,增加数量,维持一定利润的同时把销售范围扩大,拿到患者占领市场。道理是这样,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正如笔者在《市场VS.技术,三代药未必干过二代药,日本机干不过欧美机!》中持有的观点[1],依那西普类的药物已经霸占市场这么多年,阿达木单抗就算是比它效果好且价格不死贵,也未必能把市场抢回来。其次,“益赛普”为首的依那西普类药物在继续降价,降价有两个作用:

第一,“沉没”患者浮出水面,很多RA和AS患者属相对贫困人口,虽病难忍但毕竟一时半会儿死不了,如果药物特别贵又自费,患者就能忍则忍,所以市场表面看上去没那么大。当治疗价格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能报销了,那花点小钱解除痛苦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目前判断依那西普类会通过继续“自宫”式降价进入2017年全国医保目录或者大部分省目录[2],这将对阿达木单抗甚至英夫利昔单抗造成致命打击。当然,自宫的滋味也不舒服,但市场当前,抢患者最重要,没有患者一切都是空谈。

最后的必然结果:乌龟永远跑不过兔子,哪怕是金龟。




第四,讲一点估值模型

“沉没患者浮出水面”这段背后是个很严肃的问题:销量预测与估值模型。在一个模型中,各个因素关联甚至多重交叉关联的,且不同产品的这种关联性差异极大。这也就导致了搭模型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精髓在于量化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系数。

为什么肿瘤药物在类似情况下,超高价单抗药的竞争力还在,或者说通过降价捞“沉没患者”效应没有依那西普强?最大的因素在于适应症,肿瘤要命而且妖魔化,RA和AS痛苦但不死人。

非常简化的讲:目标患者数*市场渗透率*消费可及性*单价*用量=销售金额[3]。基于本文阐述,RA和AS患者价格比较敏感,价格降低后可及性甚至渗透率都有所上升。而肿瘤药渗透率更多考虑地理和渠道因素,可及性的弹性也不大[4]。

更严重的,目标患者数很多时候是根据样本(比如几项流行病学研究)放大到全国的目标患者数。如果从低可及性样本得到数据并推测总患者数,则目标患者数一开始就算小了,反之则被夸大。